年,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;揭年畫,是迎接春節、烘托節日氣氛的重要文化習俗。春節前,不管城市還是鄉村,家家戶戶忙著張貼年畫、門神和紅對聯,屋里屋外裝扮一新,增添節日熱烈、紅火、喜慶、祥和的氛圍,此習俗至今在中國廣大農村流行。
“小孩小孩你別饞,過了臘八就是年?!彪S著春節腳步的臨近,沂蒙鄉下老家揭年畫、過春節的熱鬧場景一幕幕閃現在我的眼前。大人孩子辛苦一年,都盼著過年,一方面集中家庭財力物力、犒勞犒勞,穿新衣、過嘴癮,另一方面圖個吉祥團圓和歡樂喜慶,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都充盈。置辦年貨的頭緒很多,做豆腐、蒸餑餑,祭灶、送財神,上年墳、走親戚。男孩惦記著糖果和炮仗,女孩想著穿新衣裳和買幾朵插頭絨花。年畫和對聯這些吉祥物,更受歡迎。
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間繪畫形式,因在春節前張貼、期盼富貴平安,故叫“年畫”。傳統年畫多木板水印制作,畫面以神仙和歷史人物、耕種慶豐和花鳥魚蟲等為主,表達人們渴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,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。年畫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感覺,線條單純、色彩鮮明,老百姓喜聞樂見。我國是農業大國,農耕方式和文明影響深遠,因而民間繪畫藝術始終在廣袤而深厚的大地上演變傳承,由原來的驅邪納福過渡轉移到春節民俗、美好憧憬,深扎于鄉野民間,既接近又區別于廟堂正統文化。唐宋時期百姓開始張貼門神畫像,至清代正式稱為年畫。目前,天津楊柳青、江蘇桃花塢、山東濰坊、四川綿竹等地的年畫名氣大、市場走俏。
“揭”意為掀開,“揭年畫”,其實是指購買年畫,它和請灶神、割肉、購鞭炮這些置辦年貨的事同等重要。從我記事起,沂蒙山區就有揭年畫、貼年畫的傳統習俗?!敖夷戤嫛?,其實包含除舊和布新兩層意思,年三十這天,先要踩著櫈子、梯子揭掉去年貼掛在墻上的年畫,感謝畫中神仙和貴人的保佑陪伴,午飯后再貼上剛剛購買的新年畫和紅對聯,展示新年的期盼和祝福,體現出對年、對歲月的敬畏和對年畫的尊重,家家戶戶同時舊貌換新顏,共同辟邪祈福、人壽年豐,又各有千秋、不落俗套。
我小時候,每年都纏著父親貼年畫,有時年畫被貼得歪三斜扭,漿糊也抹得到處都是,但家長從不埋怨。等我上初中以后,我家就把揭年畫、貼年畫的財權和選擇權都交給了我。只是娘每年都囑咐我:“買年畫,可別忘了買灶王爺和小胖孩呀?!辟I來稱心的年畫,情不自禁地先展示給家長觀賞,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卷起來,用紅線捆起來,高高地擱在櫥子或糧囤上面,但心里有些癢癢,有時耐不住取下來打開欣賞半天,直看到兩眼放光。
當時家家戶戶沒有收音機和電視,都有有線的小喇叭,在每頓飯的前后統一播放半小時至一小時的節目,農村文化生活單調。因而過年串門除了相互問候拜年、說客氣話,就是互相欣賞年畫,當看到美髯長鬚、容光煥發、手托鮮紅壽桃的老壽星和懷抱鯉魚的胖娃娃,人人眉開顏笑。頂著飄飄灑灑的雪花,追逐著歡聲笑語和噼里啪啦的鞭炮聲,挨家挨戶拜年看年畫,那人間煙火味和升騰的地氣潤心醉人。小伙伴們誰家年畫被表揚,往往欣喜若狂,忘不了再互相炫耀一番。如今年畫已逐漸被精美的藝術畫所替代,舊式年畫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。我上高中時,還自己用壓歲錢買來彩紙和水彩顏料,畫了些大紅大紫、很鮮艷的裝飾畫,著實美化了自家的老屋。后來,我還膽大妄為地為不少親朋好友結婚畫過喜匾,掙過喜煙、喜糖和喜酒呢。
年畫,是我國農耕時代最為普及的民間藝術形式,呈現出一幅幅廣闊的中國世俗風情長卷。年畫內容喜慶吉祥,題材貼近生活,構圖飽滿大氣,體態生動活潑,形象端正健康,畫面色彩鮮艷,寓教于樂,是反映世俗民風的一面鏡子和活檔案。
原來日子窮,但年味濃。伴隨經濟發展、思想觀念變遷和生活節奏加快,“年味”開始趨淡,這也自然。公寓式住宅格局和生活方式,不方便鄰里親朋情感交流?,F在條件好了,電視、電腦、手機進入尋常百姓生活,許多家庭年夜飯也外訂餐廳或吃外賣了,有些傳統過年習俗被忽略??陀^上,年俗確實少了,年味也淡了許多。淡的不是年味,而是敬畏感、神秘感、儀式感和人情味。年味淡,主要缺傳統文化的味道??纯创哼\返鄉潮和春節期間的人口大遷移,就知道年在中國人心中是多么重要,追逐敬老愛老、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闔家團聚,過團圓年的傳統和夢想并沒有改變。
一幅好年畫,就是老百姓新一年生活中的一束光,照得家里和心里都亮堂。
好年畫正陪伴好年景回到百姓家,點燃美好生活向往,講述鮮亮新生活和暖心新風尚。